初中英语学科网 >出国留学 > 留学指南 > 别让我一个人醉_别让上学耽误孩子,探秘儿童学习的秘密

别让我一个人醉_别让上学耽误孩子,探秘儿童学习的秘密

更新时间:2019-10-04 来源:留学指南

【www.9116998.cn--留学指南】

在这里,跃入成长新世界!

教育是什么?

他应使一个女孩与众不同,

而不会成为奴仆;

它应使他勇敢,

迎接艰巨的挑战,找到原则

作为行路指南;

使她坚强,

不怕邪恶;

让他拥抱命运,不管他如何。

最重要的是,引导他去发现什么是最重要的;

如何生,如何死?

-------------约翰.泰勒.盖托

幼儿园都是素质教育,一上学就都是应试教育了”,常常听到这句戏谑但真实的话,非常真实的反映了目前儿童教育的现实和纠结。近日,在新教育一个著名的分站(qq群)内看到义工们这样的一段对话。义工一般应该是对新教育非常认可和支持的家长或老师,看来,开展多年的新教育也只是花样了教育形式,而未能改其心。

不知从何时起,家庭教育被广泛的从上到下的大力宣传推广,专家学者,新教育旧教育,年初教育部发表家庭教育指导,更是把这一话题推向了高潮,学校老师们好像终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我认识的老师中,未见一个不欢呼雀跃积极转发的。

现代学校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是大规模工业化的产物,一方面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家庭式教育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必须要教育专业人士来接手。至于其他深层次的问题,请参看《上学真的有用吗》,本人才疏学浅,对此不敢妄加评论。

现在常听到的另一句名言是“现在的教育,就是逼着一个家长辞职”,社会发展到今天,就算我们不考虑社会分工,让一个家长辞职,但仅就专业性,知识要求是家庭教育能够承担的吗?而且,据我的观察,现在多数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既然你们大力的宣传推广家庭教育,变相的承认了你们教育的无能和失败,就不应该再这样继续无耻下去了吧。

先让我们看看,现在国际最新的教育/儿童教育观点:

在2015年芝加哥举行的AERA大会上,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宣布了新一届委员会的组成,以及研制新一版《人是如何学习的》(How people learn, HPL)的宏伟计划。

在这一宏伟计划中,研究者们超越第一版中只关注认知科学的局限,跨越整个人生发展阶段,整合认知与社会性、情绪、非正式学习、学习技术、文化情境等多个领域,重新刻画人类的学习图景。

这一举动暗含了在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一股潮流,将认知与非认知,将学习的生理、心理、情境设计联合起来进行统合性的思考。

而观察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基本都还停留在第一阶段,只强调传授已有的知识为目标,把习惯训练而非心智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所谓成功的意义只是记住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猜到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知道回答不出时该如何糊弄老师。而且还多是碎片化的进行,并且还在通过各种所谓的优质课,示范课,补习班,新教育,教学改革在强化这种分割,占据着学生和家长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学校在理论上虽然赞同孩子需要发展自我,但在实际执行上并不鼓励自我发展,只会为了方便班级管理而强调一致性性和共同性,因此,孩子较少有机会去表现自己的特质,或是说不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更甚的在低年级集体生活,只不过是培养习惯,训练专注力以及对权威的敬畏(国内学校前两点也很少做,更多的是对权威的敬畏训练),这样一来独立的意识在开始阶段就被消弱了,并且研究表明,集体生活与心智成长关系甚少。

现在,请让我们跟随研究者们的脚步,从毕生发展的长远视角来探秘儿童的学习和教育。

儿童具有天生的学习能力

在过去的30多年中,神经科学、人类学、语言学、发展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认知等组成的学习科学领域,都致力于儿童和青年学习研究,并积累了大量关于儿童青少年学习的知识基础。

一个令我们惊讶的事实是,儿童,即使是婴儿,在某些方面也会表现出极强的先天认知能力。

哈佛大学的斯佩尔科(Spelke)教授所进行的一系列关于儿童早期学习的系列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就表现出对数字的敏感性,到6个月大的时候,就会进一步判别比例的关系。

这些是在儿童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虽然这些能力非常原始,又很基础,但它们却奠定了成人学习的根基。

一系列研究证据表明,大脑并不是天生一张白纸,在出生的时候人们已经具有了一些认知能力。这些先天的能力体现在数字、因果关系、推理、语言、视觉记忆等各方面。即使是比较高级的策略能力、元认知能力,在研究中也发现儿童是具有这样的先天基础的。

这些是后天学习中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的根基。儿童正是依赖这些能力进行持续的学习。

从生命的开始,它们就是能力的基石。在斯佩尔科看来,这些能力应该成为是后天学校课程设计的基础。

我们需要找到这些能力,了解儿童是如何运用这些能力发展新的学习策略的。

比如,儿童在早期就具备学习语言的机制,区分非言语刺激和言语信息,区别语言的变化,注意到口形与声音之间的协调性,这些语言发展的先天能力使得儿童在3岁时就能够流利地使用语言,形成概念,发展他们关于世界的常识性知识。

那些在入幼儿园时就已经掌握了丰富词汇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对学校学习生活有更充分的准备,他们也将会以更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式去运用学校里传授的各种策略,学业发展也可能更顺利。

但问题是,不能将这些知识以纯粹讲授的方式教给儿童,更不能通过补习班的方式突击,这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因为这一时期的儿童虽然会有意识的记忆一些内容,更真正的记忆附属于儿童的身体运动和经历。

近年兴起的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点,身体构造、神经结果、感官和运动方式都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身体,儿童的记忆、认知是不存在的。

真正科学而有效的方式在于儿童的亲身经历,以及与父母分享这种经历的机会。父母向子女提问并对孩子的话进行复述,鼓励他们谈论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儿童就会扩大自己关于世界的常识性知识库。

这些交流的经验将深刻的影响儿童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如学校学习的准备程度。因此,我们应该教会父母、教师们学会如何与儿童进行互动式的交流,鼓励儿童拓展关于世界的常识性知识。

儿童运用这些能力去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为此,我们要更有耐心。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儿童并不是很快就习得一个新的策略,比如,在5+3中运用从大数开始数的策略,在加法过程中,是使用从1开始数的策略,有些儿童还是会运用从1开始数的策略,而不是采用更方便的接着数的策略。

这是因为儿童新策略的习得要经历一个“丢掉、捡起,再丢掉、再捡起”的过程。起步是最难的,因为新策略的运用要占用更多的心理资源,效率低下,一段时间后的再次练习是有必要的,而一旦儿童第二次发现这个策略,就会越来越快。

学习品质重要而且需要尽早奠基

除了上文所述的学习能力,还有什么核心成分有助于儿童在学习中的成功?

学习不仅涉及学习内容的掌握,有没有运用学习能力去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还涉及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他是快还是慢,是有序还是无序,是遇到难题就放弃还是会坚持不懈。这些学习的方式、过程就是孩子的学习品质。

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就是一种典型的学习品质。

在我看来,学习品质可以大致分成两大类,一类表现为好奇心、探索欲、想象与创造等,引发主动性的学习品质,另一类是以自我控制为核心的,以执行功能为生理基础的学习品质,表现为以自我控制为核心的专注、坚持性、计划性、独立性等。

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所需要的学习品质是不同的,这两类学习品质需要富有张力的在孩子学习中发挥作用。

学习品质提供我们看待每一个孩子如何运用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效”处理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的独特视角。

诚如HPL新研究计划中所揭示的,近期的研究越来越关注社会性、情绪、性格、动机、态度等非认知因素等对学习和人生的作用,这些研究中的核心要素转化到3-12岁的儿童学习中,就体现为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需要尽早奠基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如果让大脑尽早体验到涌流的经历,也就是一种专注或沉浸其中的高度投入的状态和学习的快乐,大脑就会去追随这种理解式的学习,儿童就会有更充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后续的学习中,会更容易用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动机来驱动学习。

3-12岁正是这些学习品质萌芽、奠基的重要时期。

比如自我控制,在幼儿期如果有良好的延迟满足(delay ofgratification)、专注、坚持性的发展,在学习时就体现为更自觉的自我调节(self-regulated)的学习,在未来的工作中就更可能表现出谨慎(conscientiousness)负责做事的态度和倾向性,表现为对自我进行良好管理的能力。

学习品质是可以在教育情境中得以发展和培养的。

儿童要学会安静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来更好的坐、听、看,要有灵活的注意分配能力和转换能力,要学会分享、学会等待,了解与他人交往的规则,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学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策略等。

这些能力都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在大量的不同任务情境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互动中习得。

在小学低年段,确实比幼儿园更需要儿童的自我控制,很多的学习习惯都强调儿童的专注的听、读、看等等。但是,这种自我控制需要“度”的把握,以避免抑制儿童的主动性。

2015年,上海市对所有的一年级家长进行了学习基础素养的关注度报告,数据表明,在学前阶段,家长对儿童学习好奇心的关注还排在第5位,但到了小学阶段,好奇心就变成了倒数第3位。

为什么好奇心这一重要的学习品质没有得到一年级家长的重视?在这一年段的家长开始更关注以注意力等为核心的学习品质和计算、拼音、识字等学科内容。

理解孩子的学习品质是有效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效学习不仅包括有效的传递、让孩子理解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改进学生的学习品质,让学生更投入的学习,更有计划性的学习,更专注的学习,渐渐凝练形成一种对学习的倾向性。

在大量研究中都表明,学习品质的高低差异性会对儿童的学业学习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Duncan等人基于ECLS- K等6个大型纵向研究的数据发现, 控制了入学前的语言、数学能力后, 入学前的学习品质仍显著预测儿童一年级、三年级的语言和数学成就。

学习品质不仅影响学生自己的学习,由于其外显化的特征,很容易被教师观察到,而教师所观察到的学习品质将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而影响教师的行为,构成师生关系中最难以被改变的认知部分。

学习品质为早期学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从而促进未来学业能力的获得, 而学业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影响学习品质, 这种相互影响使得学业能力的个体差异持续增大!

在情境中学习

不管是儿童的学习能力还是学习品质,都是在与人、工具、符号的互动中得以发展的。

当我们说,儿童的学习发生了吗?我们是期待儿童的先天能力能在环境中受到驱动,儿童成为不断实践的主动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依靠电视等外部强制性的信息输入。

到底怎样的工具、符号、成人行为所组成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最大的潜能?这正是学习科学强调对“情境”进行“设计”所描绘的令人激动的前景,通过改变不同的教育情境的设计,激发儿童的学习品质,先天的能力在教育情境中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可能性。

认知依赖于身体,而身体又是嵌入(embedded)环境的。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认知过程和认知状态扩展到认知者身体所处的环境中。

由纸笔所引发的认知、由身体上的手指所引发的数学认知、和由PAD上的游戏所引发的认知过程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认为的儿童“学业无能”的表现,不是儿童真正的无能,而是我们没有理解儿童学习能力所赖以发展的“情境”。

正如伯克利的Geoffrey Saxe做的一系列研究。他发现街头的孩童小贩,能够轻易地算出买卖中涉及到的非常复杂的换算、找零、凑整等算术任务,但把同样的东西放在数学课堂上,以数学算式的方法呈现,这些孩子就算不出了。

在我看来,这一研究值得我们深思还不仅仅是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而更重要的体现在这样两种不同的情境对儿童心智(mind)的重塑。

当这些具有高超的日常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儿童进入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学习中,他会认可自己的数学能力吗?

不会,他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很有可能失去学习的信心,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他会重新发展出关于“心智”、“智能”的单一理解,认为只有胜任学校中的孤立情境中的数学运算才是具有了数学能力。

事实上,近期关于心智的大量研究确实表明,儿童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往往会发展出几种阻碍学习的理解方式。

一种即使上文所提到的日常知识与学校正规知识间的关系,儿童将日常知识看做是错误的,是需要唾弃的。

一种是儿童会认为只有一种“智能”的方式,他们只是将运用抽象逻辑的学业学习能力看做是“智能”,而不会将运动、艺术表现、交朋友这些自己可能擅长的领域看做是“智能”,这种对智能的理解将会极大削弱儿童的自信心。

而第三种破坏性的理解是将“智能”看作是固定不变的,是很难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进行改进的。

但幸运的是,现有的干预研究表明,在对儿童获取到的信息等一系列情境性的干预下,儿童有极大的可能改变这些认知,从而增强自己在学业学习上的自信和表现。

问题的症结在于,现有的学校教育情境是适应于工业时代的劳动者标准设计的,强调孤立的知识、单一的智能、害怕出错与挑战,在这种情境下,大多数儿童都不可避免产生上述阻碍学习的理解方式。

呵护儿童的天性,激励儿童的潜能,我们需要新的物理情境、语言情境、人际互动与文化情境,这样的情境旨在建立起儿童的日常朴素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桥梁,增强儿童对多元智能的体验,更多的引发儿童的成长性思维。

这种对学习情境的设计还需要更多的挖掘儿童学习能力、品质与情境间互动的规律。

而如果没有这种认识,原先在我们的知识背景中看起来是善意、有效的教学行为却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

英国剑桥大学White Bread教授主导了一个关于儿童学习的创新研究项目,并在一个幼儿园中进行实地的学习设计。

在这个幼儿园中,所有的情境都是游戏,各种操作性的情境、角色扮演的情境。

研究者认为,这种设计体现了儿童思维与学习的特点,成人可以在大脑中自由演练可能进行的操作步骤,而儿童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尝试,儿童的这种即兴创造的性质事实上就是既体现了儿童的思维特点,同时也在不断发展他们的智能。

令人惊异的是,在怀特布莱特的跟踪研究中发现,与孩子的自由探索相比,当有教师参与指导的时候,儿童很容易放弃尝试,更重要的是,他们产生了一种挫折感,而这种累积的挫折感会深刻影响他的后续学习的好奇心和坚持性等学习品质。

在一些更微观的研究中,更进一步的研究了教师何种程度的教学行为会影响儿童的探究。研究者设计了一个森林场景,其中有很多的动物隐藏在里面。

研究者给出了三种程度不同的指示语,第一种只是描述情境与问题;第二种,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再给出解决问题的示范;第三种,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予以拓展,再提醒学生其他的可能性。

然后,研究者让教师做一个预测,看在哪种情况下可能学生可能会找到的更多,教师们认为第一种情况下儿童的探索最少,第二种其次,第三种最多。

但是,研究结果超出了我们的常识判断。在第一种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儿童们找到了最多的动物,而在教师们干预的第二、三种情况下,儿童们的表现都不如第一种。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在我国的幼儿园和小学低段的课堂情境中,教师们使用较多的是后两种行为,出于对课堂效率的追求,同时也对儿童独立学习能力的不放心,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做出示范,好一些的教师,也会鼓励学生想出其他的解法,但极少有教师在一开始就完全开放的鼓励学生自由的探索,所有的探索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有条不紊”的展开的。

现在看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种看似有序、方向明确的探究设计,是否反而抑制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坚持性的学习品质?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需要教师怎样的任务设计与言行,这正是儿童学习基础素养项目需要着力探索的。

思考与对策

通过以上的探秘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在一个更宽广的领域内看待当下儿童的学习与教育,我们会发现,当下师范教育体系中培育出的教师很可能还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教师通常受到的学科知识训练和一般性的教学法训练仍是不足的。

教师需要关于儿童学习的知识,关于儿童作为“整体人”(whole person)的知识,还需要如何在大班、个体儿童身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任务设计的能力。

而这些知识和能力与PCK这种实践性知识不一样,在通常校内进行的教师交流、教研活动中无法获得的,它需要新的知识基础和思考儿童学习的新的心智模式。

同样,研究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我们会发现,尽管课程改革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采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并提出了三维目标,但在其整个的知识理论基础中并没有涵盖关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性与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还没有与课程教学有机的融合。

在这些知识基础的跨界共融上基本没有。而跨界的必要性正在于打开心理、生理、教育之间的阀门,让智慧共同流淌,从而产生新的智慧。

由此可见,对孩子成长最重要的非认知能力和跨界共融的学习情境,学校教育、课外补习班和以高考就业为导向的家庭教育基本不能够提供,甚至会有反作用,而且仅在认知能力层面的教育也是割裂的,碎片化的,很少能进行知识的联接和融通;并且这种现象,短期内很难改善,因此,是时候让我们每个家庭重新考量儿童教育的模式,丢弃传统学校,家庭,补习班的建构思想,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以发展心理学为指导建构全新的儿童教育模式,而最有力的教育是开放性的。

与体制化,标准化,大批量的教育思想不同,个性化的开放式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学习,自主学习,而且不仅对孩子也是对家长。既包含了时髦的创客学习思维,情景体验学习,融通传统的,不教而教,圣人无常师思想,也是中外教育大家杜威,叶圣陶等教导我们的生活即教育。(学校教育可以看作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

开放式儿童教育认为学习更应该是指更多的周围的环境认知,更有利的在这个环境中做更多的事情,学生是积极的主导者,与现实环境经验相连接,通过实践和失败建立起正确的个人反馈,发展独立的心智和性格为核心,以任何遇到的人都可能是老师,不管她是工程师,赛车手,农民,任何有知识的人都可以请教。。

开放式儿童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长相信孩子。学习是学习者的事,要靠学习者自己,这是事实,大家会忘记这点,是因为学习活动异变成教育的产物。现在教育的认识基础是这样的一种假设:只有我们教孩子,孩子才能学习知识。其实这种假设不对,几乎是百分之百的错误想法。就孩子来说,学习和呼吸一样,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只是不知道怎么做,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常出现的重大错误是,让孩子意思到自己在学习,于是他们就会扪心自问:现在我在学习没有。事实上,每个人只要带着饱满的精神,认真的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他就是在学习。

其次,把孩子带入真实自然、生活环境中,滋养身心灵,让孩子和你一起做严肃的成人工作,而不是玩那种精心设计过的的所谓模拟生活环境,这才能让孩子学的最好,做中会遇到大量的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和其他学问(期间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认知知识/能力),如果把这些知识融入生活,学习效果会好得多;孩子一点一滴把生活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这个过程与科学家积累科学知识的过程完全一样。

孩子从亲眼目睹看到的每件事情学习知识和技能,他们随处都在学,学习活动并不限于特定场所,他们从有意思的真人真事学习,无论这知识来源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他们这种学习活动比起专门教他们学习的用具学习,收获会大得多,换句话说,更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体和工具而不是那些专门制造出来用以教他们学习的教具。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创造知识”而不是“获得知识”。

再次,帮助孩子的最佳方法,不是帮助他们决定应该学什么内容,也不是想出各宗奇妙的方法来教他们,而是尽我们所能,让他们容易接触这个世界,尽我们所能,认真关注他们做事情,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协助他们探索感兴趣的东西。

再次,尽可能建构一个舒适充足的阅读环境,孩子希望,也喜欢读他们觉得有意义的书,如果他们很容易得到这种书,其实不需要任何人教他们,只要外界给他们提供很到的一点帮助,他们和快就知道怎么去读这些书。

最后,协助孩子完成深度学习(主题学习和报告等),这是一种能有效提升孩子独立研究和数据呈现能力的方法。一旦以制作过程为主导的活动和现实相结合实施,会唤起多数孩子们的反馈回路,使他们明显的进步,必然会使他们会成为有趣味,有创造力的人。

期待我们的孩子是一群拥有无畏的勇气,不尽的同情,对事物真相充满敬畏的人。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如下品质:

对数据提出尖锐问题的能力,不管这些数据出自政府还是书本,或是其他专家。换言之,拥有思辨精神。

独立定义问题的能力,避免盲目臣服于权威。

能够独立迅速处理大量看似不想关的信息,并迅速从中提取有用的内容。

归纳的能力。

将信息重新组合,以崭新额而非常规的视角去看待。

在不同的思想之间,能够自由出入,推理式的,归纳式的,启发式的,直觉式的等等。

与伙伴或团队合作的能力。

讨论问题的能力。

修辞的技巧,使自己的理论令人信服。

本文部分段落摘选自上海教育。本公众号欢迎各位读者投稿!投稿请直接添加LEAP教育qq群:476315662,然后小窗群主或管理员。 关于投稿奖励,我们采用积分制,一篇一分(被选用的),从95折起,一分返一个折扣点。积满10分,送终身vip资格,所有活动八五折。点击“阅读原文”查看《2016年LEAP教育“天文科技之旅”冬令营(南京站)》报名情况。

LEAP教育:在这里,跃入成长新世界

基于创客思维,项目式学习(PBL),

融合自然、科学、美育、运动,跨越时空界限,

开启成长新世界。

创客坊 | 通识课堂

自然与科技

成长行 | 多元共养计划

LEAP教育地址:威海市高区火炬大厦旁林海公园内

咨询电话:13910159712

微信号:leapjy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LEAP教育

本文来源:http://www.9116998.cn/chuguoliuxue/70987/

为您推荐

京ICP备18066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www.911699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初中英语学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