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学科网 >范文 > 党团范文 > 关于人得有所敬畏【五篇】

关于人得有所敬畏【五篇】

更新时间:2022-11-03 来源:党团范文

【www.9116998.cn--党团范文】

当今社会特点是形势错综复杂,诱惑形形色色,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常怀敬畏之心,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被裹着亲情、友情的糖衣炮弹击中。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人得有所敬畏【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人得有所敬畏

    一位朋友在一次座谈会上发言说:他在赴会的途中见到了***同志,***同志说:计划多一些与市场多一些,不是判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同样,任命多一些,还是竞选多一些,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竞选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任命;任命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竞选;竞选和任命都是政治手段,不能拿来做为判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标准。 

    朋友当然是戏言。他的意思是说,如果***同志活到现在,也会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的思想。但我以为,这种戏言或推论基于一个判断,就是***同志是真正为中国命运和中国人民的福祉负责的。而且这种崇高的责任感,并不因形势和个人地位、利益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样提出问题,是由于当前我们所看到的一种现实:屁股指挥脑袋。屁股指挥脑袋绝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即人们的存在决定意识,而经济又决定了政治。这也绝对是符合西方经济学说的:人都是理性的,是天然地趋利避害的;人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基于利害分析的理性选择。

    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尖锐性在于:中国的政府与官员,缺少制度上的约束。因此,他们的行为就表现出更大的自利性,更大的贪婪与无耻。说是“更大”,是因为政府和执政者本身就有异化的天性,本身就有与人民利益对立的本性,并非中国独然。正是基于对这种状况的忧虑――起码是原因之一―***总***才提出“八荣八耻”。 

    荣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如果我们进入了一个“动物化生存”的年代,理性、道德、信仰都没有了,那么,“荣辱”对那些贪官污吏们又有什么约束呢?或者换句话说,也许会有一种颠倒的荣辱观在起作用。即使我们真的提出一种正确的荣辱观,它也只会加剧官员们的这一种状态:言行不一,口言善而身行恶。而这种“挂羊头卖狗肉”,更加剧了社会的风气败坏。 

    要害不在于人们“荣辱”什么,而在于人们畏惧什么。

    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胆量不但并非越来越大,而是相反,加深了始终就有的一种深厚的畏惧感,知所行止,知所趋避。对自然界来说,人类曾经有的和中国现在还有的那种“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狂妄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猖獗一时,但终于不免在自然界的惩罚中败下阵来,于是人类的理智使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回归了对自然的敬畏(何祚庥院士一类的自大自恋狂除外)。对社会发展也就是人类自身发展来说,人类通过宗教、学术和***俗,教导自己要有所畏惧。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是要使人类走向真善美,而其方法之一,无例外地是要使人们有所畏惧,因而形成某种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畏惧文化,是所有人类文化***有的、极其深刻的精华。宗教(无论是基督教的原罪赎罪说,还是佛教的报应说)就不用说了,不信鬼神的孔子说: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这种文化下,人保持了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二战中德国虽然是侵略者,但在占领法国后,占领者也不得不表现出对法国各种文化遗迹的敬仰与尊重,从而进行了战争中可能有的保护。日本鬼子的野蛮通过烧杀抢掠和“三光”政策是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但是在占领河南时,侵略者对中国大学者冯友兰的家庭故居也表现出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中国的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在人间至高无上,但也不得不自称“天子”而不敢超越于“天”,也只敢位尊“九五”而不敢满打满算,也要按时祭祀天地,同时也要多少对人民的力量有所畏惧,犯了错误,也要下“罪己诏”,表示对人民的歉意。对于抬棺上殿的海瑞,嘉靖皇帝不敢将他处死。自称“不能留芳百世,不怕遗臭万年”的曹操,却不愿自己动手改朝换代,而是让儿子去做。虽然那时对官员在制度上的制约还很不够,但靠着一种道德和信仰的力量,官员对行止还是有所忌惮的。比如“头顶三尺有神灵”,“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里的神灵,当然不是人格化的上帝,而是冥冥之中对于正义和天命的一种敬畏。由此形成了一种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秩序。 

    从政治角度看,中国的恐惧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力量不够强大,但余世存先生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这一点,或者说是生活的底线,在***神权时代也没有丧失。比如刘***对***说:人相食,要上书,历史上要写你我的。这种对历史或历史写作的信念,相信历史的审判和拯救功能,可能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之一。就像孔子之道不能在世时一样,他退而写史,他作为春秋而乱臣盗贼害怕。就像司马迁遭受了男人的极大耻辱,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隐藏名山,传给后人,等待来者。秦桧设计害岳飞,一度犹豫不决,怕死后被唾骂。就像文天祥从容就义一样,他的精神支柱是留住丹心照汗青。文革中,刘***被陷害,百口莫辩,只能用一句话安慰自己、妻子和孩子,幸是人民写的。至于其他人,陶铸,***、陈毅这些人,他们也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一个党或一个领导人,但在最后几天,他们仍然把自己的价值托付给了历史。 ……20世纪7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最黑暗的时期,日本公明***朱入义胜员长首次访问中国。周恩来见到他,会后送客时,周恩来突然走到他面前说:竹入君,我们中国不会永远这样下去。说完转身就走。竹入告诉李慎之,当时他清楚地看到周恩来眼里含着泪水。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当陈云用常用的手段压制党内保守派的对手时,他说过几年我们会再次平反吗?” 

    当今天的中国人痛感在改革开放后其历史感及荣辱观消失时,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之父***先生,是一位具有高度历史感的伟人。他在退休后,以八十多岁的高龄,毅然南巡并发表讲话,其实正是忧虑他所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大业夭折于一旦。这样,他的历史地位将受到污辱。往深里说,***先生的这种历史感也是植根于一种畏惧和忧患意识的,他所担心的,正是中国不能富强,就要被开除“球籍”。 

    但是,改革开放引来的物欲横流,却使中国人基本丧失了耻辱感及畏惧感。当***先生言之谆谆地教导国人“八荣八耻”时,我们当然要深入学***践行,但也要想到,对于不要脸的人来说,这些荣与耻又有什么约束作用呢? 

    要之,对于中国官员来说,不是荣辱问题,而是畏惧问题。就是说,他们要怕点什么才好。 

    但是,中国目前的官员怕什么呢? 

    怕制度?不怕。正如胡长清所说:官当到了我这一级,规章制度基本就不起什么作用了。其实对那些官比胡长清小的官来说,种种规章制度,也基本形同虚设。 

    怕天命?不怕。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起码在无神论这一点上是成功的,官员们绝对不相信有什么上帝和鬼神,当然也不相信善恶有报。

    怕理性批判?不怕。一来学术不能自由,相当多的真理性的讨论都在禁止之中,二来学者精英大半被收买,他们成了统治阶级的帮凶或帮闲。 

    怕历史?不怕。历史还不是统治者写的。另外,只要生前安然,哪怕死后洪水滔天。 

    当然,官员们也是有所畏惧的:一怕不能讨好上司,二怕情妇翻脸,三怕权力与利益削弱。 

    说来说去,从整体上和积极一面看,官员们真正最怕的还是言论的讨伐和人民力量的发挥。中国目前的言论状况和民主状况是不是基于官员集团出于利益自保而有意为之的呢?当然,我们愿意从一个良好的动机去分析这种状况:它也许是要保持一种稳定。不过,显而易见地是,这种言论钳制和民主限制,是否造成稳定还不好说,但它造成了官员的无所畏惧却是毫无疑问的。 

    孔子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南怀瑾先生说:“人生如果没有可怕的,无所畏惧就完了”,“一个人没有什么管到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失败的开始。”特别是作为执政党和政府,乃至官员,如果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必然是失败的开始。 

    《易经》说:大道至简。提出一个任务,解决一个问题,其具体操作可能要很复杂和小心,但思路不妨简单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时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说建设***社会,无非是求得一种政治与社会的生态平衡。这种平衡,就是使社会各个阶级或阶层建立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他们的合法的正当的利益,通过相互的不断的博弈与制衡,得到一种基本的保证。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是相生相克的。前面说到动物,其实动物也是有所畏惧的。动物有天敌,一物降一物,没有天敌的动物就不会畏惧,就会疯狂地成为万物的主宰,这是要保持生态平衡的自然界所不能同意的。猖獗一时的恐龙的命运,就是整体灭亡。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任何一个阶层,都不能通吃天下。任何强势的集团,也要有所畏惧。这种畏惧,不仅仅是基于道德自律,更重要的是有一种能制衡他的社会制度性的力量,当他行为出格时,侵犯到其他人或阶层正当利益的时候,他就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如果人不知畏惧,其实还不如动物。其危害可知。 

    回到我们的社会现实。当前,中国强势集团中最强势的是誰呢?是官员。官员利益已经严重地侵害了社会其他阶层的利益。怎么让官员的行为有所收敛和保持谨慎呢?要让他有所畏惧。要建立一种力量或机制,真正对官员构成威胁和震慑,使他们不敢思出其位,行出其规。

    这也是对官员的爱护。中国古代文化是知道这一点的,在《易经》中,“乾卦”并不是卦中最好的卦,潜龙无用,飞龙在天就会胡作非为。《易经》中最好的卦是第十五卦“谦”卦,内涵丰富,外表谦和,知所行止,才能“吉无不利”。许多胆大妄为的贪官在法庭上都痛哭流涕地说:如果在“出格”之初,有舆论或制度的力量来警示他,他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篇二】人得有所敬畏

  【摘要】“懈怠”一词的本意是与勤勉敬业、积极上进相对应的概念,意指懒散消极,对工作缺乏责任感与敬畏心。“精神懈怠”,就是目标迷失、斗志丧失,没有工作热情,随遇而安、随波逐流、无所作为,甚至只把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作为人生追求。具体到我们党内,“精神懈怠的危险”主要是指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着理想信仰缺失,进取精神衰退,奋斗精神淡忘,骄傲情绪滋长,缺乏事业心、责任心,在工作中存在着不作为、慢作为等倾向。精神懈怠对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现实危险。

  【关键词】精神懈怠;原因;措施

  一、精神懈怠的具体表现

  精神懈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价值观动摇。不注重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政治立场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只谈问题、不谈主义,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第二,没有宗旨意识。不是心系人民、联系群众,而是漠然处之,不关心群众疾苦,不倾听群众心声,不维护群众利益,甚至公然站到群众的对立面。第三,组织原则松弛。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大权独揽,贪功诿过,把组织服从变成对权力的盲从,甚至将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第四,大局意识不强。不识大体、不讲大局,为维护自身、部门或地方利益,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第五,自律意识下降。不讲操守、不重品行、不做表率,而是贪图享受、骄奢淫逸、声色犬马,甚至沦为道德败坏的典型。

  二、精神懈怠的主要原因

  一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社会结构明显分化,一些新兴社会阶层随之发展壮大。居于强势地位的传统社会精英与新兴社会精英开始联手,他们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有垄断社会话语权的意图。他们极力维伍已经进入新老交替时期。随着党的阶级基础的巩固和群众基础的扩大,党员的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不同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异,这种差异必定会表现在新生代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二是干部人事制度的缺陷。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尤其要依靠广大党员干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是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保证。当前的干部人事制度缺陷影响了党的生机与活持现状,并顺利实现这种优势的代际传递。而居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迫切希望继续改革,以便分享更多发展成果。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博弈必然会反映到党内生活中来。

  三是党员的新老交替。我们党的党员干部队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就有导致党员干部?集体惰化?的危险,最后是危机意识淡化。我们党已经经历了从危机深重时代到和平繁荣时代的转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顺利完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任务即将变成现实。我国生存和发展环境大大改善,那种?救民族于危亡,扶大厦于将倾?的危机感逐渐消失。这使得部分党员干部的懈怠情绪逐渐上升。

  三、克服精神懈怠危险的措施

  一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在全党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共同的信仰是我们党凝聚力的基础,也是所有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动力来源。只有积极的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并牢固地扎根党员的内心,才有机会从根本上消除懒散消极的情绪与态度。换言之,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二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改进制度环境以减少精神懈怠的外部机会。如果说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那么就有必要以科学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防范懈怠。内在的心理动机总是与特定的制度环境结合在一起才能确定具体的态度与行为。所以,对公共权力运行过程加以监督,是克服精神懈怠的重要保障机制。

  三是合理设计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干部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动机都会受到市场理念与经济环境的影响,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以及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引导党员的行为与党的基本价值观念保持一致,通过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手段让积极的行为得到认可,从而不断强化积极的观念与行为动机。这样,精神懈怠的倾向也就会从组织中逐渐被边缘化以至最终得到消除。

  总之,精神懈怠的危险是一切危机的开端。“精神懈怠的危险”是每一个执政党都会面临的危险。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就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中上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当前,党员队伍的绝大多数保持了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奋力开拓的优良传统和蓬勃朝气,但也确有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思想滑坡,意志消退,精神萎靡,不思进取,庸、懒、散,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信念动摇,思想滑坡,意志消退,精神萎靡,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战斗力,甚至是败坏党风政风的腐蚀剂,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敌。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顾亚奇:《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信出版社,2008年。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篇三】人得有所敬畏

  在法学院学习的时候,康德的这番话最令我心动。“Twothingsfillthemindwithevernewandincreasingadmirationandawe,themoreoftenandsteadilywereflectuponthem:thestarryheavensabovemeandthemorallawwithinme.”(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可是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似乎已经无所畏惧,尤其不少官员,不仅做事无所为,而且处世无所畏,出事更是无所谓。比如这几日网上维持高温的因村民用自己杯子喝水而对其拘留的“杯具乡长”,因女童擦挂车辆而大打出手的“非检察官”,因拆迁发生矛盾辱骂老太的“骂人”镇长。

  是什么令我们的官员无所畏惧?

  目无法纪,践踏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平等权是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并无条款规定官员权利高于一切。《公务员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九项义务中,第一项规定“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第三项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第七项规定“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平等是最基本的人权。“人人生而平等”不仅仅是中外多少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更是理性治国的方向。可叹的是,不少基层官员仍然不惧怕法律的尊严,从言语到行动,动辄站到群众的对立面。

  道德失范,缺乏监管。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公序良俗,每一行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身为公务人员,理应有更高的道德要求。遗憾的是,本应是人民利益代表的公务员、本应是优中选优的精英层面人物,却会做出一些连普通百姓都“望尘莫及”的缺德事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原则,应当也必须要把这些道德缺失的官员排除在队伍之外。

  缺少温情,忘民鱼水。不久前,温总理一句让人民群众更有尊严的表述,深深打动了民众的心。言为心声。泱泱大国的总理尚且如此亲民、爱民,为什么一些在基层和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官员,反而不能够满腔热情、饱含激情、富有温情地和群众打交道?鱼水之情,水养育了鱼,鱼离不开水啊!那个来自检察院的女子,看年龄应该孩子也上中学了吧?一样为人妻、为人母,如果是你的孩子因为顽皮遭遇别人当街扇耳光,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贤之语,历久弥新。为什么不能放下架子,还原自己的赤子之心?

  有些为官者,怕上级、畏权势、媚富贵,唯独不怕违反民意,不惧失去民心。那么对于这些无视民意,在情、理、法方面都无所畏惧的官员,建议切实加大法纪处分力度,违反法律规定的,必须严格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反纪律要求的,必须予以党纪政纪处分。严惩不贷,方能以儆效尤。

  头顶的星空依然璀璨,希望我们的官员能够更多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审慎言行,带着一颗唯恐为人民服务不到位的敬畏之心,加强自我约束,真正成为群众贴心人。

【篇四】人得有所敬畏

  所谓“官有所畏”,说白了就是为官要有一个“怕”字,“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怕”字。当官的自然是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官有所畏”。

  “官有所畏”,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踌躇满志,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是权高位重条件优越,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因为大凡一个“畏”字,原因无非是欲有所得,恐有所失。在这个意义上,“官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怕失去位子,捞不到票子,得不到享受;一种是怕辜负党的重托,怕有负人民群众的期望。这其中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不言而喻。

  其实,“官有所畏”古已有之,连风流千载的“唐宗宋祖”也有惧怕的时候。据史记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外把玩,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此鸟因窒息而死,面对谏官,虽眼见爱鸟死去,太宗却也是敢怒不敢言。这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在今天看来,“官有所畏”是一种勤政意识。法律上有渎职罪,就是当官不尽职尽责,或是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就会受到法律追究,弄不好连吃饭的“行头”也保不住。明白了这一点就得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对得起党和人民,是否给群众办了好事,是否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得时刻反省自己,是否牢记宗旨,勤政为民,是否做了有害于人民的坏事,是否能够知错即改,及时洗刷自己身上的污点,这实际上是一种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内在动力和自我鞭策。

  “官有所畏,业有所成”,才是真正“官畏”的应有之义,为官者有所怕,才能兢兢业业;有所惧,方可勤勤恳恳。有了临深渊、履薄冰的心态,官员们就不敢为政不勤、敷衍塞责;就不敢狂吃乱食,腐化糜烂;就不敢结党营私,任人唯亲。正因为有了那些被查处的官员为前车之鉴,其他绝大多数干部才变得更谨慎、更勤勉、更清廉。

  同样,“官有所畏”也是一种自律意识,不管是谁,从一般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毫不例外都经过认真的选拔和严格的考验,同时也有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卓越的贡献,来之的确不易,其间甘苦一言难尽,倘若不懂得珍惜而忘乎所以,不牢记宗旨而为所欲为,犯错误摔跟头是必然的,成功的峰巅和失落的低谷并不遥远。登攀往往十分艰难,而跌落仅仅是一瞬间的事。近年来的落马贪官,不都是不知自律而造成的吗?

【篇五】人得有所敬畏

  明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意味着为人做事要学会敬重和畏惧,要有底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人,要敬畏的有很多,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我以为要比寻常百姓有更多的敬畏。赵乐际同志在组织部长培训班上指出:“领导干部要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体现的是一种为官态度与为人境界,如果一个干部总是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不把群众放在眼里、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没有敬畏之心,徇私枉法,为所欲为,最终结果只能是被党和人民收回权力,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敬畏要靠自觉。共产党的干部必须是要有信仰的,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珍重自己的人格,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就是要始终以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领导干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一种在位一天、赶考一天的危机感,充分认识到权力是人民托付的沉甸甸的责任,始终做到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严守为官底线,严守法纪红线,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办事,清清白白当官。

  敬畏要靠约束。没有约束的权力,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在欲望的草原肆意狂奔。一旦“行”没有所“止”,就对什么都没有敬畏了。敬畏要靠制度约束。实际上,国家在权力运行体制中,各个领域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有些领导干部觉得自己手握大权,自己说了算才有领导尊严,才够过瘾,于是千方百计地将权力抓在手中,含在口中,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某种程度上自己的威信得到了树立,但也让权力突破了制度的约束,其行为是对制度的不敬畏。敬畏要靠监督约束。紧紧依靠制度的约束也是不够的,制度毕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程序性,如果执行制度的人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话,就很容易让制度变成摆设。只有让权力在监督的“阳光”下运行,在老百姓眼睛的注视下运行,才算给权力带上了“紧箍咒”,才能让领导干部真正感到敬畏。敬畏要靠法纪约束。对干部进行说教是必要的,但惩治和防范无德官员靠自律更要靠他律,道德的力量代替不了法制的约束,目前最需要的是严厉可行的法纪。只有提高违法成本,才能刹住当前干部群中存在的一些歪风,干部才能真正做到敬畏。

敬畏要靠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敬畏更需要靠行动,只有行动才能真正打动民心,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一个有敬畏的干部可能人民群众不一定说他好,但是一个在人民群众中口碑好的干部一定是个有敬畏的干部,这中间的差别就体现在“行动”二字上,干部的口碑从哪来,当然是在从事其职责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大家说你是好人,是好干部,不贪,肯为老百姓办事,原则问题上有立场,这就说明你的敬畏已经落实到了行动上,体现在了老百姓的口碑上,反馈到了人民群众的民心上了。

人得有所敬畏相关文章:

知敬畏守底线个人剖析

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查摆剖析

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个人对照检查

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个人剖析材料

对照党章党规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知敬畏守底线问题清单

本文来源:http://www.9116998.cn/fanwen/182336/

京ICP备18066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www.911699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初中英语学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