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学科网 >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美国社会文化论文|福利与社会文化分析论文

美国社会文化论文|福利与社会文化分析论文

更新时间:2018-11-01 来源:社会文化论文

【www.9116998.cn--社会文化论文】

  [摘要]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纯粹从传统的经济、政治角度分析社会福利已略显单薄。一个创新的角度是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出发,探究福利背后的规律和潜在影响力量。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分析,探究中外社会福利制度差异的本质因素;同时,引入福利文化的概念,从融合而非分离的角度剖析福利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可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为人民谋求更多福利。

  [关键词]福利、社会福利、社会文化、福利文化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参政意识的提高,全社会对于福利的关注热情愈渐高涨。但是,传统的单从经济、政治角度分析社会福利的方式已不足够。西方学术界渐渐将目光转向其他角度,着力探究福利背后的影响力量。其中,社会文化就属当前的一个比较热门的角度。然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实数少数,依然有待将来的学者不断钻研和发现。

  一、有关“福利”的概念综述

  提及“福利”一词,首先想到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即:人的社会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对于“福利一词的定义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日常生活中的“福利”一词,往往取其狭义之意,即认为福利是指企业为了保留和激励员工,采用的非现金形式的报酬。而学术研究中使用的“福利”一词,则往往取其广义之意,是同人的生活幸福相联系的概念。英文中福利,welfare一词可以分解为well和fare,即“好的生活”。生活上的利益能否得到达到,好的生活能否实现也就是福利能否满足,从这个角度来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很好地阐释了福利所追求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另外,作为福利的一个重要方面的社会福利,也有着自己的重要内涵。区别于职业福利,社会福利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作为自己的目标,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社会福利又由三个部分构成:财政性福利(减免税政策等),公共服务(公交、治安、教育等)和制度性福利(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福利,就单指制度性福利。

  因此,相对于外延更加宽泛的“福利”一词来说,社会福利更加强调一种整体福利的满足和保障。因而其程度与个人追求的福利相比,则着力于“最低”与“基本”。然而归根结底,福利的满足终究只是一种精神和感觉上的考量,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进行量化。并且,纵观当今世界各国,不同国家所采用的福利制度和模式迥异。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各国对于福利水平“最低”与“基本”的不同感知和概念在其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这种精神层面上的划分和决断不得不说是来源于一种社会文化,一种同宗同源的社会的共同信仰。

  本文即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出发,探寻其背后潜在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这种因素在无形中所带来的影响。同时,通过剖析福利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福利文化,从一种融合而非分离的路径进一步探讨福利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福利与社会文化分析

  早在中国文明初期,现代人归入社会福利的某些观念和体制已有初步朦胧的体现。从传说时代以“养生送死”维护社会正常运行,到孔子在《礼记》中对于大同社会的怀念,我们可以透析出古人对于“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福利形式的肯定。但是,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社会文化中对于家族等级观念的重视,决定了此时的社会福利普遍以宗法家族作为社会成员间互相救助的基本单位。

  近代特别是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人福利思想的巨大转变与发展。在这一时期,福利局限在家族内的观念被抨击直至逐渐被打破。作为中国思想启蒙领军人物之一的康有为甚至要求打破家族的藩篱,构建追求公众的,体现广博“仁爱”精神的“大福利”。而孙中山等人,也致力于构建一个理想的福利社会。虽然,迫于当时的局势和条件,这些思想和主张并未付诸实行,但是,这种福利思想的勃兴,却具有其自身的重要意义。它首次将社会福利问题提升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将近代西方的福利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理念,构建出一种新兴的社会福利文化,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日益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为新时代社会全民福利的构建奠定了思想和观念上的基石。

  时代发展至今,将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研究社会福利制度和模式,从文化角度透视社会福利已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国外研究社会政策的学术群体中一个比较热门和前沿的学术研究领域。据此,形成了文化起源论、文化背景论、文化传播论、文化决定论和福利文化等5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其中,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的福利文化,是当期最具争议性的话题,这将在下一部分中作具体论述。

  综上所述,在人类福利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人们都有着不完全相同的观点和看法;在每一个环节的背后,都隐藏着不完全相同的价值判断和主张。显然,这些问题并不属于社会福利实践的表层(操作技术)和中层(制度设计),而是属于社会福利实践的深层(价值观念)。这些深层的价值文化深深影响和制约着福利实践的中层和表层,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中有着不完全相同的表现。

  在传统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往往内化为公民的“自我幸福感”和“生活满足感”。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的保障下,在长期福利国家的构建和不断改革所带来的充分的社会福利方面的实践和尝试下,西方的社会福利思想似乎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成为保障公民福利权利的基础。同时,社会福利也成为发达国家民众的一项基本的不容置疑的权利。

  另外,中国人则有所不同。中国人通常不是从个人权利、意识形态而更多的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福利,甚至从道德层面上去理解福利,把社会福利当成是家庭福利无法满足之外的有益补充,进而是实现社会理想、促进社会和谐的手段。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福利侧重于集体意识、侧重于以家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文化中去理解和建构社会福利。最终,这种社会文化中的“社会认同感”将福利中的个体和社会统一起来,落脚点依然在“大同”。

  三、福利与社会文化结合的新产物———福利文化

  “福利文化”一词最早见于罗伯特·平克《日本和英国的社会福利的比较研究———社会福利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内容》一文。他认为,在任何社会中,福利文化分成两个部分:价值观,它影响人们对权利和义务的看法;行为习惯,价值观通过它找到了在实践中的表现方式。这两个部分组成的福利文化,一方面是以正式的社会福利项目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见于家庭、朋友和邻居间的非正式的互助。价值观主要影响制定社会政策的决定选择,而制度安排则受到国家特色的影响。在这个定义中,平克将文化之于福利的作用内在话了,将文化与福利放在一个社会福利系统中加以考虑。相比罗伯特·平克的界定,毕天云教授的定义则更进一层。他认为:福利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福利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社会福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将社会福利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那么福利文化就是其中的主观方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福利系统的运转。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自己的福利制度,但是除了核心精神一致,在很多方面,它们各具特色。因此,福利文化在这里就可以作为一个关键的变量,对这种差异性进行有理有据的阐释。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民政福利研究》一书中,黄黎若莲从福利文化的角度解释了中西福利制度差异的原因。

  她将中国的传统福利文化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强调家庭义务和差序格局的相互关系,社会肯定慈善精神,认为它是人性的反映和一种高贵的品德。外来的但已本土化的中国佛教倡导仁慈,这亦巩固了慈善为怀的价值观和实践;第二、儒家思想强调对家庭的责任感,互助互利原则还导致了以本社区和共同职业为中心的互助活动;第三、因为强调家庭责任和政府资源有限,政府除了承担救荒工作之外,并未提供大规模的公共福利;第四、因为人们享受到的社会福利非常有限,并且俱来自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群体,所以人们没有全民共享福利的意识。第五、中国人有强忍艰辛的性格,这源于其独特的文化信仰,亦与生态环境有关,譬如强调勤劳、遏制欲望、自给自足和接受命运等特质也令中国老百姓对官府的要求很低,亦没有养成依赖国家福利的习惯。

  因此,究其根本,导致中国社会福利现状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文化:以家族居于中心地位的群体取向的信仰,个人缺乏必要的公民权利意识。在这个意义上,为从根源上完善福利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的福利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入手,寻求援助共济的制度化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公民特别是富裕人群的慈善意识,是构建福利文化过程中应走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成就了中国如今的富裕和盛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人信仰的缺失。西方世界纷繁复杂的观念和思想渐渐迷乱了人们的双眼。在当今中国,一个社会福利还在很多方面有所缺失的年代,一个福利改革仍有瓶颈的年代,我们是否应该换个角度?不再从传统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力量对比角度寻找答案,而是从更为本源的社会文化中寻找突破。从提高公民福利意识着手,从整个社会的福利文化重构出发,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为人民谋求更多的福利。

  [参考文献]

  [1]王子今.中国早期文明与社会福利的萌芽形态[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田毅鹏.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4)

  [3]毕天云.社会福利的文化透视:观念与点评[J].社会学研究,2004(4)

  [4]毕天云.福利文化引论[J].云南大学学报,2005,37(3):18-21

  [5]常宗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实选择与未来走向[J].中国民政,2000(4)

  [6]黄黎若莲.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民政福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毕天云.论建设中国特色的福利文化[J].学习与实践,2009(4)

本文来源:http://www.9116998.cn/lunwen/28280/

推荐内容

为您推荐

京ICP备18066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www.911699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初中英语学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