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学科网 >论文 > 哲学论文 > [诗词的美学特质]山水的美学特质研究哲学论文

[诗词的美学特质]山水的美学特质研究哲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8-11-09 来源:哲学论文

【www.9116998.cn--哲学论文】

  摘要:

  我国的山水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中华民族的美学特征,它形神结合重神韵,物我交融重情意,知悟兼顾重感悟。从其开始阶段到成熟阶段,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等时期,随着它的发展,中国自然美意识也逐渐形成。描绘自然山水,传达生命自我内在的精神意蕴,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和美学思想蕴含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关键词:

  山水;自然审美意识;生命力;美学特质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中国鲜明的民族特色,即要求神形兼备,又强调意境之美。基本精神是追求形神结合更重神韵,物我交融更重情意,知悟兼顾更重感悟。在自然美艺术的创作中,追求化工天成,清新淡远之美。

  一、山水形象

  山水形象作为描绘的对象开始于我国的古代,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所谓“山水”指大自然中的事物,以山川河流森林自然景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山水形象作为描绘的对象开始于我国的古代,我国的山水画自隋、唐时期开始形成独立的画科,唐宋以后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成为绘画的主流,它的地位、成就和影响是任何画种不可比拟的。由于山水画家的门派不同,在历史上创作出各种风格和特色的作品。又由于画法不同,它们的具体名称也不同。比如有青绿山水派、金碧山水派和浅降山水派等等。早期的山水形象,是作为背景出现在画面上的,人物未从画中分离,作者的目的不是表现山水,而是表现人物。到魏晋南北朝时,山水形象由背景变为主体;隋唐时期,开始独立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山水形象是以描绘大自然山水景色为主体,并且有一系列传统表现技法。

  二、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和逐渐写实的山水

  1、逐渐写实的山水中国文人墨客喜欢山水、草木、花鸟的美,看到自然美,赞美歌颂祖国家乡,也特别爱好大自然中蕴含的审美精神,抒发美好情感。在古代出现了很多的著名的山水家,东晋的顾恺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以他为代表的人们为山水画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对待描绘对象的态度上,主张写生,即真实的表现对象物体。他认为人最难、次山水、再次狗马。“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就是说,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表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画出飞红鸿而目送神驰的会心,就需极深的文化艺术功力。从顾恺之的山水来看,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山水的基本表现技法。人物和山体的空间关系还安排的很不协调,山川、野兽、森林、花鸟结合的很完整,表现得比较真实。尽管这种表现还停滞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是作者为真实表现对象所做出的努力和初步获得的成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

  伴随着发展理论体系和自然审美意识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着,代表人物有宗炳,他酷爱自然风景,壮游名山大川,《画山水序》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他提出畅神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形象这些自然美的欣赏,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使人的精神为之一畅。宗炳认为“山水以形媚道”。“万趣”应于目而会于心。若能用笔巧妙地表现出来,“目亦同应,心亦俱合。”畅神说丰富了中国的理论体系,畅神所尊重的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欣赏者从自然界中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古代人们的自然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具有民族的特色。

  这种观点提出标志着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这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是具有开山意义的。

  三、禅境山水实现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美学之境

  1、知山乐水,天人合一圆觉之境在山水诗中和山水画中,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唐代王维是一位罕见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在诗歌、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苏轼评论王维的诗曾经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表现自然萧瑟冷寞超尘绝世,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由于出生在信奉佛教的家庭里,他一出生家里人就给他取了一个与佛教结缘的名字,把佛教著名居士维摩诘三字拆开,以“维”为名,以“摩诘”为字。他富有独创性的水墨山水奠定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不朽地位,同时他也是我国最早的禅画家,王维对佛教禅宗有过较深的研究,是他最早将禅宗的意境说,融进山水画的创作,运用禅宗澄心观照的审美方法,将禅的意境、画境、诗境融为一体,使绘画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人们喜欢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自然美,山水画缘起也由于其天人合一意境的历史集成,是知山、乐水大田园观民居意识的集中体现。以山为乐和水为知、以空为悟和远为觉精神的确立,这种天人合一的忧乐圆融意识,是一种精神,也是素朴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这在中国山水中找到更丰富和具体的内涵。

  2、禅宗物我同化,心物合一审美之境王维所描写的物体,常常不受时空的限制,得心应手,意到便成,造理入神,迥得真趣,被称为文人画宗师。因仕途受挫,无心仕进,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禅宗既有入世,又有出世的超然人生态度,这给王维很大的精神安慰,同时这种态度也影响他的创作。禅宗的“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在他的山水画中,也得到充分地体现。他的雪景、栈道、捕鱼、村庄、雪景等景物,都充满淡泊高远的境界。历史上对王维的禅画评价很高,明代的董其昌从文艺流派和风格上来探讨王维的成就,确立他为禅宗南宗画派的创始人,独具慧眼看到王维对禅宗的贡献。

  王维诗境与禅境交汇,中国山水的大象和大音之境便油然而生,体现对禅宗物我同化,心物合一境界的追求。其思想产生了一些追求禅境者。唐代张璨得王维的真传,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随意纵横,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有时创作到得意处,忘乎所以,干脆以掌抹色,挥涂起来。唐代画家王洽,继承张璨画法,并发展为泼墨法,将墨色泼于绢素之上,随其浓淡形态用手抹之,有时醉酒以后,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素,墨气横生,洒脱淋漓。宋代梁楷的减笔泼墨画。元代黄公望注重观察写生得其自然,多用干笔淡墨着重低饭瘩澹有时浅降着色这些是他的个人风格;平淡简远,意境幽深的风貌,体现他的美学追求;η蠡面的简括崇尚写意,层恋迭翠如歌行长篇,远山疏麓旭,愈简愈深永S捎谒侧重借景抒情,也就更讲求笔墨趣味,对自然物的形式美的感受力和表现Χ几为精细,对自然风光的美,显得特别敏感,借笔墨寄寓人生理想表现主观精神境界是他重要的美的境界C鞔徐渭的意趣自然的大写意画,清代八大山人、石涛、0迩诺然家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不断向前发展,他们强调的“不似之似”的创作理论,体现了对物我同化,心物合一境界的追求6欧洲直17世纪荷兰画派的兴起,风景画才第一次作为独立的艺术出现。欧洲的风景画在表现技巧上与中国的山水画有很大差别。被歌德赞美的鲁本斯“高于自然”的风景画却常常表现出过多的人工雕琢之气不够自然;威尼斯画派在神话故事中出现的风景虽具有诗意但幻想的成分居多。西方风景画讲究光和色的调和,中国山水追求意境美,用借喻等方法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

  四、山水蕴含生命内在精神的美学特征

  1、形神结合重神韵山水之所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在于山水画中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的灵魂,表达了文人对大自然的自我感情和表现出的个性,对大自然风景的生动刻画中贯穿着理性思辨的过程和展开,这些精神内涵渗透在形象的刻画上和意境的熔铸中。王弼在《老子指略》中曾经说过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一些精神的,无形的,虚无的东西,总是借助于一定物质的,有形的,实的东西来表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融合。

  2、物我交融重情意

  人们对大自然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通过诗人将自然美熔铸成艺术美———是景与情的融合。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马远。他作画简洁往往在纸上画一角,所以人称“马一角”。他的山水画水墨苍劲,不作层层渲染,但是注重浓淡层次的变化,所以远近分明。例如:《寒江独钓》描绘了一只孤舟,在辽阔的江面上,有一个老人在独自垂钓。这给人以不尽的遐想,是意境深远的佳作。如果山水画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象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解图,那么画风景就会缺乏兴趣、情趣,没有画意,也就不能感动人,失去了山水的传神、表达情感、传意的作用。

  因此,山水画这一反映以自然美为对象的艺术,不仅讲究“神形兼备”,而且要求“思与境偕”,要求创造出特写的艺术境界,其中的韵味,意境、意蕴和情趣的讲究,都更深入地接触到文艺创作的美学规律。

  3、知悟兼顾重感悟

  中国的山水自始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而不是纯客观自然景物的再现,具有重情意,重神韵、重领悟、重天然的美学特征,继承了庄子哲学中的清淡玄学风气,无以自化、清静自正。那些画家及士大夫们以虚无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去体会自然和表现自然,知悟兼顾的同时注重感悟。在他们看来,山水的美不在山水本身,而在于它体现“道”。山水是以其外形,而体现“道”的,山水与“道”是相结合的。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在实践中,对艺术意境的发展,对艺术家们玄远的美感、艺术观、感悟,对美学中意境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独特的贡献,使其在世界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五、结论

  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意识的核心,是体验自然美中的得趣、畅神等一些自然美意识,同时也是外物与自我的统一,形似与气韵的结合,应目与会心的相承,天然与人工的融汇,形成情景交融,含而不露,天然浑成的韵味,这些成为我国自然审美的基本格调。自然审美意识是在我国多样的、秀美的山川景物之中不断发展的,正是在这些山水不断发展中,展现出美学特质,看到古代的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表明我国山水具有常盛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无限生命力。

本文来源:http://www.9116998.cn/lunwen/28492/

京ICP备18066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www.911699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初中英语学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