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学科网 >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互联网与大学生政治社会的影响】互联网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计算机论文

【互联网与大学生政治社会的影响】互联网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计算机论文

更新时间:2018-11-28 来源:计算机论文

【www.9116998.cn--计算机论文】

  摘要当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既提供了更广阔、更有效的政治社会化途径,也

  对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和

  挑战,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作者简介:戈亚男,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187-02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它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和实践取得关于政府和政治生活的意向(包括信念、情感和价值成份)的过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它是社会政治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传播、保持或改变的过程。

  对于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而言,青年时期是一生中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政治社会化的成效不仅对大学生个人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念能否得到有效传播、一个国家的政治合法性能否得到有效提升。

  传统时代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由家庭和学校完成的,而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来自传播媒介。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其他媒介形式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有利影响。

  互联网的开放性,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具有现代气息的价值观念。网络大大增加了大学生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为他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开放的网络使人们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接触到大量信息,了解到不同文化,有利于其多元化观念的形成,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思想和异质的文化,学会根据自身特性有选择性地去思想和行为。

  互联网的交互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网络交往为网民个性的张扬创造了契机,在解放人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平等。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界面上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各大高校建立的BBS系统,更为大学生的言论表达提供了便捷的平台。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自我的安全空间,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交往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这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直接有效地满足了人类自我实现的愿望,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互联网的平等性,为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我教育需要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网络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传统的自我教育主要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反思。

  而信息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媒介,人们既可以注入信息,也可以从中选择有用信息,实现个体间的信息传递。网络信息的不断刷新和时刻变换,能满足大多数人自我教育的要求,因而以网络为媒介的自我教育,既不同于直接反思和固定死板的面对面交流,也有别于信息量小与个别性较强的其他媒介的教育。因此,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大大拓展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和手段,使其内容与形式、范围与实效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网络时代的到来既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开辟了新的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无序性、异质性也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形成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虚拟性,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网络创造了一种虚拟化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是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线路建立起来的、无需面对面交流的人际互动方式,其最大特点在于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可以给自己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在网上无人知道你是人还是一条狗”。互联网追求自由、公平、效率,但在缺乏制度约束和道德约束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使用者道德人格的缺失。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大学生们可以在网上隐藏真实身份而不必承担义务和责任,从而导致无政府主义和网络暴力。更多的大学生会对网络形成依赖性,沉迷于网络而拒绝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集体活动,逐渐形成冷漠、紧张、易怒的不良心理特质。

  互联网的无序性,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失衡。现实世界总是不完美的,总是处在无限欲求与有限资源的冲突之中,这种冲突很容易转化为侵犯和破坏的欲望。互联网的结构具有松散性、无序性,政府对网络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非常大。在信息网络这个几乎不设防的世界里,一些自控力和责任感较弱的大学生极有可能在网络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心底的需要和欲望,我行我素,不计后果,逐渐被网络所异化。此外,在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模式中,大学校园里的教育者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权威,教育过程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向教育对象的单向传播过程;互联网的出现则削弱了这种优势和权威,教育对象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比教育者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对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模式形成挑战。

  互联网的异质性,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倾斜。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可以从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吸收营养。但与此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上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平演变,也是不争的事实。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期世界秩序的最大威胁不是军事对峙、经济竞争或者意识形态斗争,而是所谓“文明的冲突”。西方国家的强权政治在互联网上演变成为一种文化霸权、文化殖民,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正如托夫勒所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这是网络时代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将要面临的严峻挑战。

  面对网络时代的影响和挑战,大学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在观念、内容、方式等方面努力创新,以增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在网络时代应该如何处理个人自由与群体责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许多争议。

  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使个体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方面,个体自由更为活跃和突出,随意性在加大,甚至到了难以约束的地步;另一方面,群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更为密切,甚至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趋势。个体自由与群体责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已成为网络时代最现实的问题和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既不能为个人至上主义推波助澜,也不能片面强调群体至上、社会至上的价值观。既要适应网络时代要求,恢复个人价值的正当地位;又要针对网络本身的缺陷,强调社会价值在网络时代的特殊意义。

  针对网络时代的特征,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保护、自我辨别、自我控制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观察世界、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发展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水平;通过自我保护,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调整精神状态,避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通过自我辨别,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网络信息进行识别和筛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清西方国家文化扩张的本质;通过自我控制,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克制自己,抵御诱惑,知道如何更好地生活。目前网络法律、网络道德、网络监管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网络自身的发展,网络上各种健康和不健康的信息纷至沓来,尤其需要大力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帮助他们健康、合法、道德地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各种有害信息的侵袭。

  其次是内容的创新。在网络时代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政治观念,仅靠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应互联网的特性,对大学生普及网络道德、调适网络心理、规范网络行为。在课堂上、网络帐号管理上,都要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提高认识。信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一方面又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因此,加大对大学生网民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力度,培育其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是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人建议将以下内容作为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明辨真伪不轻信;保持真诚不撒谎;履行责任不妄言;遵守协议不侵权;提高警惕不放任;拒绝诱惑不沉溺。

  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来说,这些建议同样有其现实意义。

  最后是方式的创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传统模式主要依靠课堂教学、集体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而在网络时代,教育者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一是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主流网站,吸引大学生,并对其进行良性引导。二是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三是积极研究,探索网络政治社会化的规律。四是加强管理,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对于有益的信息要扩大其影响,使更多人从中受益;

  对于有害的信息要予以删除,不允许其在网上流传、泛滥;对于危害较大的网站要依法予以关闭;同时要制定网络规章制度,使网络管理有章可循。

  总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在网络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承担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重任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努力适应时代的特征和需要,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学会通过互联网及时快速地获取、传递、反馈信息,引导大学生选择有益信息、抵制不良诱惑,形成健全的网络道德意识和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只有这样,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才不致走上歧途。

  注释:

  [美]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页.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

  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章.

  [美]托夫勒著.刘江等译.权力的转移.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65页.

  苏振芳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293页,第300-303页.

  曹劲松.网络道德建设初探.道德与文明.2002(2).

本文来源:http://www.9116998.cn/lunwen/28937/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

京ICP备18066668号

CopyRight 1996-2018 http://www.911699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初中英语学科网 版权所有